不过此时中日之间毕竟又开始了友好往来,倭国再一次遣使时,虽然仍然强调与中国地位对等,但措辞中增加了尊重的意味,称“东天皇敬日西皇帝”。
唐朝建立之后声威远布,倭国不得不与唐朝遣使往来,倭国对唐使高表仁赐以神社的“神酒”,参照平安朝日本对视为自己藩属的新罗使节赐予神酒的惯例来看。
竟似是以自己为天下之中,而将唐朝视为四夷看待,倭国王子也与高表仁争礼,导致出使不欢而散。
随着唐朝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帮助新罗吞并其境内的日本殖民地或盟邦伽耶、任那,引起了日本的不满,遂与高句丽、百济联合,对抗唐罗联盟。
唐朝名将苏定方消灭百济后,由于强势集权的天智天皇统治下的小日本,深入介入朝鲜半岛局势,先后派兵数万支持百济反唐运动。
直到白村江之战日本水军被唐将刘仁轨打得大败溃输,唐朝彻底铲平百济反抗运动,才退出朝鲜半岛。
自居天下之中心的日本虽然经此大败,但并无投降之意,天智天皇重用百济流亡之臣在日本,尤其是在九州岛遍修山城,准备与唐军对抗到底,最终因为唐朝无意进攻日本才作罢。
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国家建设进一步走上正轨,次年遣使武周,此后与唐朝恢复交往,大约二十年一遣使。
唐朝单方面认为遣唐使是朝贡性质,自认为天下中心的日本朝廷则不承认这种意思,其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只是学习唐朝制度和文化。
可见就是在中国武力强盛的隋唐时代,日本也不愿对中国服软,顶多基于其影响力尊为重要的大国。
不但如此,日本还要求常打交道的新罗、渤海等国对自己行藩属之礼,而新罗、渤海基于实力对比,竟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倭国的要求。备注“基于实力上的对话,自古就有,夷人畏威而不怀德!”
新罗联合唐朝消灭高句丽、百济,之后又利用唐朝与吐蕃交战之机,进攻唐朝治下百济故地的熊津都督府,同时煽动高句丽民众反抗唐朝。
最终与唐朝谈判,得到百济故地,得偿所愿,但新罗体量比日本仍明显不足,所以只能默许日本将其视为朝贡国。
直到新罗帮助唐朝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