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 > 第94章 二百多万两雪花银,只是走私的一项收益而已(4/5)


    他们在想,未来或许也能分一杯羹。

    吕本和陈寒采取的手段相同,即用金钱控制官员。

    他不相信有人对财富无动于衷。

    他也不信真有完全不受利诱之人。

    当然,郭汝槐可能是个例外,因为他重名誉而不重财宝。

    官员们听到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富时,呼吸都变得艰难。

    吕本这才开口:

    “如此白银怎可不要,只是目前……”

    孙世安则高声回应:“目前又如何?吕公您在朝为官已久,

    在京都被高官环绕,您对官位更加珍视,

    而在江南,我们看重的是利益,是金钱,是白金银子,

    区区陈寒竟敢阻挡我们的大业,还敢与我们为敌,

    这要是搁在金陵,我早就找一批侠客,把他剁成肉泥,岂能让他如此狂妄自大。”

    他话语间,那些官员又是一阵惊恐。

    他们原以为孙世安至少也是个掌管粮食的通判,是个正经官员。

    谁知这人口中吐出的尽是江湖味。

    也难怪,孙世安此人并非科举出身,而是捐官得来的职位。

    当初大明初建,百废待兴,选拔人才的方式不能像宋朝那般一味依赖考试。

    必须得靠一些特殊手段提拔官员。

    至少在洪武帝前十年,是没有科举制度的。

    那么官员是如何选拔的呢?

    有几种途径。

    其一是举荐,刘伯温和李善长那时都举荐了不少官员。

    其次,许多元朝遗留的官员,大多被继续留任。

    尽管明知他们曾为元朝效力,心中难免鄙视,

    但在国家初创、百废待兴之际,只能矮子里拔将军,这些人毕竟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因此被重用。

    再者,就是捐官,即向朝廷捐钱购买官职。

    那时朝廷确实处境艰难。

    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之举。

    孙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孙世安买来了官位。

    起初是县里的同知,后来升至州府担任通判。

    接着才逐渐转到运河衙门,成为管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