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为生,是个标准的穷乡僻壤。虽说大部分村民家里连一天两顿的米饭都不能保证,时常要以瓜菜代粮,但不知怎么的,宋家栈的村民世世代代崇尚读书,宁愿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也要至少供一个孩子上学,读书氛围十分浓厚。
宋招娣的父亲早逝,母亲一边种地一边给人做针线活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比一般的村民更加捉襟见肘。她只有一个哥哥,比她大五岁,为了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几年前就跟着来往的商人做买卖去了。但世道艰难,他一年忙到头只糊了自己一张嘴,几乎没有余钱寄回家。
三年前,村里几户条件尚可的人家凑钱请了一位夫子教村中子弟读书。宋招娣的母亲得知后,拿出了仅有的几斤黄豆和笋干,又背了一大捆柴火到了学堂。见到几位出钱的本家亲戚之后,她又是作揖又是赔笑脸,希望他们能让宋招娣进学堂听课。原本学堂是不收女学生的,但此时东西二帝即将定都未央城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宋家栈,几位本家长辈考虑到西帝重视女学,说不定读过书的女子会比男子更容易有出息,于是决定收了宋招娣。就这样,宋招娣只出了一点书本钱就挤进了学堂。
进了学堂后,她知道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便比其他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承担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母亲减轻负担。每天上学的时候,她总是牵着家里的唯一一头羊来到学堂,把羊拴在树上再进去听课,等她散了学,羊已经吃饱了。
“云仙姐姐,你知道吗?后来这只羊被我养到五十多斤,我可以骑着它上学呢!”宋招娣笑着说。
再后来,村里来了几位贵客,男的也姓宋,是他们的本家。据说他的祖父便是从宋家栈出去的,后来在外面做了官,很是体面。他的夫人姓曾,闲来无事在村子里转悠的时候见到了宋招娣,如同见到了宝贝一般。她拉着宋招娣去见村长,说城里办了女学堂,可以让宋招娣进城读书,不但不收学费、书本费,连饭钱都不收。村民们听了啧啧称奇,但大多数人并不相信,只当是官家太太哄村里人玩呢,唯独宋招娣的母亲一根筋地信了,千恩万谢地把宋招娣托付给了这位姓曾的夫人。
“这就是我们书院了?你说的这位夫人是谁呢?不会是我们学院的夫子吧?”柏云仙问。
宋招娣道:“就是青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