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移民这件事,还能跟东北改革一起做,尤其是军事改革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有效支持平稳的裁军、撤军事宜。
这场战争前后征召了12万士兵,花了海量的银子,平均月薪5两,一个月固定支出就是60万两,前后打了两年,固定军费就支出了1400多万两。总支出超过了3000万两,因为还有军火开支,其他物资消耗的开支。要不是卖了紫禁城,真的打不起这场仗。
战后的撤军,裁军必须慎重,不止刘勇强,整个福建行政体系都要为这件事服务,裁军一个弄不好就是哗变。
先裁撤好裁的,大乡绅的那些在福建境内维持地方的两万人先裁掉,接着是蒋家、郑家乡勇部队,钟宝三战时拉起来的团练也被裁撤,大哥在这件事上很配合,因为刘勇强答应补发军饷,如果不给这笔钱,他也头疼养不起那些人。
第一轮裁撤,撤的只剩下9万军队,第二批裁的是陈炳文带去的三万太平军,也没有闹出幺蛾子,毕竟他们的家属都在温州山区,带着军饷回家比什么都重要。比较麻烦的是从山东招的两万捻军,这些人的性质是乱匪,而且家属都带到了东北,下令就地安置,每家可以获得100亩可耕地,100人设立一个屯子,派10人驻扎。
第二轮裁撤也安稳度过。
剩下四万军队,两万闽西太平军体系,两万建宁老乡勇体系,这算是刘勇强的嫡系,通过这场战争后,已经是能跟他上刀山下油锅,风里雨里的生死兄弟,可不能亏待了。
但还得裁,这支部队虽然也很能打,能碾压大清任何派系的军队,可她毕竟还不是现代军队,不是国家军队,不是民族军队,只是俄国人兵力太少,加上刘勇强是战术大师,否则这场仗没可能赢,同等条件下,根本比不上俄军的综合战力,这点刘勇强有清晰的认识。
军事建设是一项永不能停的工作,满清的文人懂太多这样的道理,什么‘居安思危’,什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道理一说一大堆,可就是不做,一做就是以文御武,就是文贵武贱。
所以刘勇强继续参军,精简老弱,只留下最精化的两万人,这就足以保护福建,保护东北。
但是所有队长及以上的军官一个都没裁撤,包括陈炳文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