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施压让施耐德家族撤出闽辽,这种规模的工业输出,法国知道意味着什么。闽辽也不支持施耐德公司,三千人技术人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工厂,如今还在扩大,人数已经增加到上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对施耐德家族而言,这是他们的私有产业,前景太好了,因为东北实在是太适合发展重工业。这里的产品通过大连港口输出,已经占据了大清、朝鲜、日本和越南市场,连英国钢铁都没法跟他们竞争。
这里正在大修铁路,发展军事力量,这些都是利润极为丰厚,也是施耐德家族最擅长的领域。
法国政府让他们离开,是不想让竞争对手变强,闽辽不帮他们,因为他们走了,这庞大的资产瞬间就能被大连造船厂接手。
只有施耐德家族在为自己的利益孤军奋战,这是一场经济的战斗,商人是参战的士兵。
与此同时,英资在中国却风生水起。即便是跟闽辽政治关系上下起伏的时候,他们在这个政权治下的经济利益都稳步提高。
在台湾,英国人占据了这里三分之一的茶园,庞大的英国资本开辟了大量的茶山,获准了修建铁路的权利,将茶叶不断输送到港口,然后卖回英国。在这里经营茶叶生意,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气候适宜,而且有无数经验丰富的茶叶工人可以招募。短短几年时间,就让在印度经营茶叶变得无利可图,那里唯一的优势,或许只剩下距离较近这一点了。但运输上反而不占优势,因为这里的规模,让每一艘茶船能最快的装满船舱,在印度他们则要等待很久。
跟英国的合作,让福建保住了自己成体系的茶叶产业,依旧占据世界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场,福建成了茶叶的代名词,成了茶叶的品牌,定义了茶叶的概念。印度茶也好,印尼茶也好,但凡味道不同,那就是次等货的口感,不但价格低,产量还小。
茶叶产业的持续增长,又为福建引来了工业化技术。工业技术是有门槛的,初期肯定会赔钱。只有最有优势的产业,最能承担工业化初期的成本。当无数中小茶厂引入蒸汽机,于是上下游市场出现,煤炭开始大批量进入各个城镇,价格开始下降。而蒸汽机的制造,也成了一项产业,价格也被打了下来。熟悉蒸汽机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