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欧洲,德国出面调停,法国陈兵大西洋沿岸,摆出为俄国老表不惜一战的态度。
英国只能在俄国没有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接受一场谈判。
谈判桌上,法国坚决不允许过分削弱俄国。这是他坚定的盟友,要是俄国被肢解,以后再跟德国打,上哪找帮手去?
德国为什么调停,真的让人费解,或许是因为俾斯麦时代之后,德国在欧洲外交地位中的优势,让威廉二世不愿意放弃主导国际局势的机会和那种虚荣。削弱俄国,对德国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俄国崩了他的盟友奥匈也跟着被连累,虽然奥匈没有跟英国直接开战,可谁知道英国对英意同盟如何解读,收拾完俄国,万一调转枪口朝向奥匈呢。那时候德国是不是被迫得下场跟英汉同盟做一场?
此时的巴尔干地区,俄国已经被分割在几个孤立区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几个上一集的配角早就没了戏份,也就希腊和奥斯曼还没有杀青。
塞尔维亚已经流亡,保加利亚贫弱的国力已经耗尽,开战时的59万大军,此时消耗的不足20万,且弹尽粮绝,比俄国还惨。整个保加利亚陷入经济危机加饥荒中,生产大量破坏,老百姓不断逃亡,难民席卷邻国罗马尼亚,甚至涌向奥匈帝国匈牙利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代表还敢硬气的对英国提出的每一个条件都进行驳斥。
英国一怒之下,登陆阿尔巴尼亚,相当于接收,沿途崩溃的俄保联军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但向莫斯科推进,就实在是没有余力了。
谈到八月,俄国局势进一步恶化,终于不敢坚持了。因为蒙古大汗的军队已经从西伯利亚方向杀到了喀山,大热的天,他们还穿着皮袍(藏骑兵),打死俄国人也不敢承受莫斯科再次沦陷于蒙古的耻辱。
此时奥斯曼帝国一雪前耻甚至前前耻,虽然奥斯曼此次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国内物价涨了十几倍,民不聊生,但在胜利和英国的支持下,他们横扫高加索山脉,占据了整个高加索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
最终达成了一份俄国自称历史上从未接受过的屈辱条约——蒙古人统治不算。
在这份柏林合约中,俄国割让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地区(车臣在这)给奥斯曼帝国,比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