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加索地区的亲俄鞑靼人还是很多的,原因是俄国人最初扩张到这里的时候,苏沃洛夫元帅只是一个劲的修建要塞,并不干涉当地人。后来苏沃洛夫一走,换人之后,引发了鞑靼人的反抗,其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车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对抗了几十年,俄国采取了大屠杀政策,把不亲俄的都杀了,剩下的当然就是亲俄的了。
俄国收缩,奥斯曼帝国重回这一地区,跟当地部族之间冲突不断,但单体过得去。俄国现在得到了机会,老一套使了出来,亲俄派部族抗税,奥斯曼军队镇压,俄国出兵干涉。
英国对此表示了默认。
很显然,巴黎会议之后,英俄开始走近。
克里米亚、北高加索连续遇到危机,奥斯曼帝国疲于应付,此时才发现他的陆权盟友在国际外交上的影响力并不如对方吹嘘的那般强大。其实也跟此时的德国总理有关,上台一年的德国总理贝特曼,他的外交主张是跟英国和解,多次向英国提议建立一个盟约,希望英国能保证德国在遭受第三方攻击时,英国能保证中立。如果英国能保证这一点,德国愿意削减海军建造计划。英国却要求德国先无条件放弃扩建海军,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
可是奥斯曼帝国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上层就那么亲德,而是迫于无奈。为了强国,他们引进了大量德国顾问,中层以上的军官全都去德国的军官学校学习过,一口德语。德式陆军的组织力,加上奥斯曼民族的凝聚力,确实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可是上层被架空了,军队的中层都是亲德派。上层是压制了宗教势力的奥斯曼青年党,这个组织最初也是一个叫做凯末尔的人建立的,不是后来那个敢废除哈里发的猛男,而是一位爱国诗人。
奥斯曼青年党的底色就像这位爱国诗人一样,是一群西化的知识精英,他们通过思想影响了奥斯曼军队中的青年军官。所以作为知识精英的上层,是依靠中间力量的青年军队压制宗教势力掌握政权的。现在中坚力量都是亲德派,他们也只能亲德。
亲德的后果,就是绑在德国扩张势力的战车上,跟英国不断冲突。依靠德国的支持,确实从英国手里收回了大量特权,让日益膨胀的民族主义势力非常满意。可也因此失去了大量政治保障,失去克里米亚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