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没给沙皇任何机会,直接屠了沙皇一家,他们可不讲贵族式的温情,他们更知道什么叫做你死我活的斗争!
开战一个月过去了,德军从全面进攻,再到退守转入防御,接着调动兵力吃掉了侵入东线的50万俄军,战术上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但战略上陷入了被动,计划仅用四十二天时间,完成从动员、部署军队到消灭法军的计划破产,现在不得不面对他们战前最害怕的两线作战的窘境。
西线德军转入防守,被迫进入到原本应该在打败法国之后才进行的东线战役,因为再不动手,他的盟友奥匈可能就要崩溃了。
俄军损失了50万人,打击自然沉重,因为这可是战前现役的100万军队中的一半。可后备兵员正在源源不断集结起来,现在是到了拼后备力量的时候。
此时德国别说对比俄国,就算对比人口比他少一半的法国,也并不占优势。
义务兵役制确实能把所有男人都送上战场,可训练水平决定他们是杀人的屠夫还是待宰的羔羊。战争前,各国都疯狂训练本国人民,这一点上最早施行义务兵役制的德国并没有做的最好。德国追求的是一支能够高效机动的精锐力量,所以训练水平是最高的,可数量却不是最大的。各国受训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差别很大,最高的是法国的075,其次是德国的047,意大利的037,连俄国都有035之多,而最拉跨的就是德国的盟友奥匈,它只有029,只比不实行义务兵役制的英国要强一些。
这些受训人口,未必能让预备役成为一支高效的主力部队,但以这些受训人口为基础,却能保证军队是一支军队,保证的是下限。
法国为什么最高,是因为他要用劣势的人口维持一支可以跟德国对等的预备役规模,这次能够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下靠着巨大的牺牲守住巴黎,证明了花费巨额军费,为此不惜放弃列强之间的海军竞赛的方案是有价值的。而德国却一边进行陆军建设,一边花费高昂的代价跟英国进行海军竞赛,如果德国能将后备力量提高到跟法国同一水平,在进攻巴黎的时候,或许不至于因为兵力不足最后不得不撤退。
战争第二个月,已经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了,各方都进入了调整期。大步后撤的德军,退到了马恩河、索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