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甘未林将军取代魏刚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的装备经费没有被用完。
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内对如何再武装的纠结后来让一个国会调查委员会深感震惊。没有人看起来说了算。用保守派财政部长的话说,此时陆军“缺乏整体规划,没有任何方向”。
更具体的来说,首先,法国国防经费的大头就没有到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采购上,而是在马奇诺防线和现有员额和装备的维持上,因为法军30年代面临严重的兵员缺口,其次,装备采购在1936年前并没有最大化利用现有经费。
如今大敌鼾卧身侧,如今景象,又岂不是亡国之象?
相比之下,海对面的英国人就要有条理且从容的多了。
从1934年起开始筹备再武装,36年开始执行,包含了英帝国的各个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一些新兴工业的发展。
而在太平洋畔的两国则更加的惬意,虽然早已经有所筹划,但具体的执行更在其后。
从经济角度来说,1935年属于完全的和平的条约时光,陆海空三军都保持着较低的规模,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与正面影响也都初步平息。
在这一年,中央财政支出为967亿圆,国防支出为78亿圆,此前多年也基本在8左右徘徊,与海对岸的美国军费占比分属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
如今各国都没有执行福利国家政策,各国的军费占比观感上都比较高,不过,由于中国的福利支出在各国算是最大的了,相当于英法美俄德等国之和,因此军费实际支出占比高于美国,但依然不比欧洲诸国,如摆烂的英法,国防支出尚不到20,德匈芬等国则维持在25左右,内乱初定的俄国则为48。
而从1937年起,随着陆军规模的恢复和空军新一轮的投入,国防预算占比逐渐增长到12,而实际支出略多,约增长了7000万圆。
军队的开支显然并不便宜,随便举个例子,空军最小的一颗航弹,50公斤,就相当于大城市白领半个月的收入。
但真正的烧钱大户,海军此时还没有完全动起来。
细数一下,去年筹建海军陆战队,今年初招标岸基鱼雷机,影响不算小,但开销并不大。
陆战队如今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