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家祖左宗棠 > 第360章:决战决策(2/4)
路是从一开始就不断派出远洋潜艇骚扰n,接着以航空母舰进行削弱,再以潜艇进一步削弱,然后派出鱼雷舰队实施夜间奇袭,最终ijn再让以逸待劳的主力舰队和残缺不全的n远征舰队进行决战。

    但昭和的决策总是充满了一厢情愿,忽视了战争的持久性,他们根本不可能与美国抗衡。

    相比于人小地狭、偏执疯狂的日本人,国防军针对美国海军的策略就要从容得多。

    从国力对比来说,中国工业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尖端科技水平较低,但也比日本好多了。

    就以最具含金量的科学奖项诺奖来说,三十年代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诺奖也终于出现了国人的名字,1934年,因研发磺胺药物,中国首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5年,因发现中子,物理学家王淦昌与詹姆斯·查德威克一同或诺贝尔物理学奖,次年,因发现正负电子湮灭现象,物理学家赵忠尧又与卡尔·安德森一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连三年获奖,也是国力上升期的一个证明。

    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在输变电技术、有色金属冶炼等少部分领域,中国也算是小有成就,保二争一并非不可能。

    只是,时间的积累同样不可忽视,二战前的德国包了一半的诺奖,拥有无数的著名科学家,哥廷根、洪堡等大学更是科学圣地,皆是这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弄潮儿的新星。

    在战争中关键的人口,那就更不是值得担忧的事情了,仅联邦本部中华,人口便有九亿,朝琉越与长崎直隶也有7000万人口,只不过这太平洋战场不仅仅限制了美国的工业实力,同样也限制了人口优势,影响并不大。

    而从海军舰队存量来说,国防军的主力舰吨位有42万长吨,而航母则有15万长吨,考虑到双方都有不少的老式战列舰,作战能力有限,因而存量上同样不存在劣势。

    虽然在造舰方面有所不如,但除非美国人失心疯,宁可完全放弃大西洋和欧洲利益,冒着德国崛起的代价也要全力以赴,否则想要打到第一岛链威胁本土,那还是洗洗睡觉吧。

    实际上,内阁和军部一直以来的指导思想都是威慑大于决战,借用一下钢丝的概念,此时的决策接近于存在舰队学说。

    既然是威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