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谈判显然还要一段时间,说长说短,恐怕是没有小半年搞不定,但倒也没关系,反正工厂建设也需要时间。
不过,这种规格的航空发动机依然可称军国重器,虽然联邦政府还没有像二战后那样与各路企业建立起十分紧密的合作,但最基本的影响还是有的。
随着谈判的开始,美国方面对于资质的审查也愈发严格,便有人提议直接假戏真做,实实在在的起一座飞机部件制造工厂,谈成了自然最好,如果谈不成,用来生产从德国购入的发动机也不算亏本。
再者,各家飞机制造企业如今都处于扩产时期,也不愁产品的销路。
大萧条恢复期开始之后,政府压力减少,民间的活力也被激发了出来。
工业的发展虽然不用指望超工业化哪般飞跃,但也可以被称作快速了,国人对此无不自矜,无论是对比1870年至1910年的美国,还是对比1970年至1910年的德意志帝国,本国这三四十年的发展都可以说非常好。
即便是在左念微看来,这些年的发展也可称差强人意,虽说工业看着发展了快四十年,但满打满算其实也才二十年。
早在东南巡阅府时期,割据一方的左氏政权就已经开始搞现代化建设了,但那段时间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是处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基层的掌控力薄弱,金融上瘸腿,其实只是一个近代军_国主义集团拉着古典军国体系下的封建国家在朝前走。
至少,在1910年前,宪法也好,宪政也罢,都只是摆设,工业生产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官僚普遍不懂生产,工厂一面要承受来自资本的剥削,一面要承受来自官僚的剥削。
在这段时间,工业发展缓慢的应对办法与日本的明治时期并没有区别,其实就是国家创办一定数量的工厂,置办土地、购置机械,然后以低价出卖给私人,交由私人财团运营。 国家政权在这段时间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保证关税等经济权力的自主,让这些企业能够发展。
如果没有世界大战,接下来的走向无非是两者,第一是被封建余毒拖累,工业发展基本就是坐五望三,最终走走停停,直到下一次矛盾爆发,第二种则是军_国主义的加速自我毁灭,促使革命迅速爆发。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