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情况倒还算是乐观,当然,这也与特殊的国情有关。
总之,东拉西扯,一直到二十年代才算是真正的进入发展时期,政局稳定,国家组织能力提升,资本发展,一战期间又让轻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重工业发展也在二十年代得到加速,再加上前二十年的教育开始体现成效,基础齐备,只待东风。
大萧条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遇,扶摇而上的时代东风,或者严严寒冬的又一场雪。
好在左念微自下而上建立的政党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了这个问题,前者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后者则为经济问题的缓冲提供了空间。
不过,在这场大萧条中受益的自然也中国一家,西方的德国人也是一个大赢家。
在两次失败和列宁的开导下,卢森堡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民主集中制和一d的价值被其发掘,并迅速得到了应用,而卢森堡在1935年完成权力交接后依然看护着这个国家,有这么一根主心骨,德国的政局相对稳定。
而远比德三宽松的科学氛围和社会氛围以及更加良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促使了德国的科学复兴,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
最重要的工业方面,1937年的德国正在进行他们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复兴计划让德国的工业水平迅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两次工业计划则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 农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先进的化工技术、坚实的机械工业基础让德国的农业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即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平时期的德国也有信心保证粮食安全。
除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增长,德共的政策也利好人口的增长,1937年德国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7800万人,且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比如最突出的钢铁工业,美国如今也算是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1937年取得了5138万吨的总产量,但力压群雄的优势如今已经不在了。
紧随其后的中德两国的总和已经超过了美国,依靠着较大的体量,中国的原钢产能略高于德国,1937年的总产量为2600万吨出点头,德国人在1936年还未遭到英法封锁制裁时,突破了2500万吨的总产量。
至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