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本想限制我们,比如说,只让我们生产印花棉布,但这对我们来说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生产印花棉布,还要生产生产它所需的机器。他们本想限制我们生产汽车,但这对我们来说也不够,因为我们不仅要生产汽车,还要生产制造汽车的机器。将我们的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使其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生产必要的设备——这就是我们总体政策的要点和基础。」
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工业的发展除了组织水平的改变,也需要切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拥有庞大的机床保有量并具备强大生产能力,就如同掌握了一把开启国家实力宝库的金钥匙,掌握着国家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工业的迅速复兴离不开德国强大的机床制造业,苏联的工业奇迹的背后同样离不开苏联机床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二十年代之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经济也呈现出较为原始的状态,这种经济模式对机床的需求相对较少。
当时,机床主要用于兵工厂、铁路车间、采矿设备维修店、船舶修理厂、纺织设备维护店以及少数不太重要的金属加工车间。
为军事服务的畸形的工业发展既没有对机床工业产生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机床工业的发展。
而在社会层面,相比于西方的工程师,相对传统的东方工程师们往往担心从事体力劳动会丢面子,更加远离车间和实际生产。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来到车间的管理职位上,管理的考核也往往更关注理论知识,这显然阻碍了有技能的工人的晋升,许多在车间里工作多年、技术精湛的工人,由于缺乏学历和管理经验,很难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自然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人学习技术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另外,官办企业的许多要职都被政治官僚占据,他们没有技术背景,在管理工厂时往往只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和政治指标的达成,并不在意生产。
彼时,只有江南造船厂、金陵兵工厂等军工厂以及少数兼任兵工厂的机器局设有机器部门,按照本厂所需,在按订单生产的基础上制造简单的车床和钻床等基础机床,这些工厂附属于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