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限。
一战开始,国外的需求拉动了国内的生产,棉布、面粉、丝绸、木材等等,这些商品使用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现代化战争的需求。
在机器生产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中,机械的贸易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弹战争期间出口机械的国家只有美国一家,贸易非常不顺利,因此在本国生产这些机器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随即催生了机床工业的发展。
但是,落后的技术限制了机床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既是为了满足即时的生产需求,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都有必要从外国进口机床,然后才能谈论生产。 1917年,以左孝威为首的维新派被左念微等人“推”到了二线,工业的发展也就迎来了新的时代。
此时,机器工业方面,中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那就是是否要将机床制造从机器制造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左念微自然是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做出了这项决定,两年后的1919年,左念微领导的实业部组建了一个机床制造“托拉斯”,将所有机床制造工厂划归其统一管理。
在“托拉斯”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机床制造工厂之间的资源得到了更优化的配置,技术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时机合适。
第一,一战期间积累的资金为机床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没钱万事都难,有钱才能办事;
第二,战后各国产生了大量的机床生产相关人员,尤其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奥地利等国,大量的工程师被中国雇佣,一些中低端的技术图纸也被中国收购;
第三,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暴跌,国内扩产的钢铁厂急需寻找出路,除了出口,投入基础建设和机器制造行业也是一项选择。
最后,前面几年的摸索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没有老师手把手的以行业为单位的教学的情况下,自行摸索是必不可缺的,这不是招揽一些外国工程师就能解决的。
1922年组建的机床制造委员会又进一步将金属切削工具、切削和测量工具、磨料、锻造和冲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