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所能够制造出来的核弹无外乎两种原理,其一为枪式,其二为内爆式。
知名度最高的“小男孩”便是枪式原理,这种结构核弹很简单,两团总共64千克的u-235安装于两端,然后高速碰撞在一起,超过临界质量,在中子源的作用下开启不可控的链式反应。
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引爆核弹,当中间部分释放能量以后,外边的核材料就已经被内部的爆炸炸飞了,所以这种核弹的利用率很低,64千克的u-235中,大约只有17的铀能够参与反应,而最后“小男孩”总共也只释放了相当于大约一万五千吨tnt爆炸的能量,也就是15万吨当量。
与之相比,采用内爆式原理的“胖子”的利用率就要高的多了,仅仅使用了6千克的pu-239,就成功释放了二万二千吨tnt的能量,利用率高达20。
随之而来的,便是内爆式的核弹的设计、制造、加工原理更为复杂和困难,其内部结构必须让数十个炸药块在极短的时间误差内同时引爆,如此方能成功。
当然,这只是原理,具体的应用上,还可以玩点小花招,左念微就知道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裂变弹威力的办法,即聚变增强型裂变弹。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核弹内部注入少量固态或气态的氘、氚。
如此一来,当裂变反应发生时,这些氘和氚会一同发生聚变,虽然它们释放的能量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能够在反应中释放大量的中子,这些中子会进一步让更多裂变材料发生反应,从而提高整体的威力。 聚变增强型裂变弹本质上还是裂变弹,所以制造难度很低,科技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的背景下,能搞出来的即是如此。
简单设想了一下未来的情景,左念微再次收回了思想,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文章上:
[采用中子轰击微小铀粒子疑似发生特殊放射性嬗变]
[产生第93号元素痕量半衰期56小时24分,具有极强放射性]
“很有突破,但核心关注点依然存在问题”左念微仔细浏览了一下,大致内容是说镭素研究所在实验中,于“超铀元素”中发现了疑似第93号元素的物质。
这个关注点既有超前的突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