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在战争双方的基础没有绝对的差距的情况下,只要战争双方的政权都十分稳固,那么战争一定会陷入漫长的焦灼态势中。
古今中外,对峙局面无一不是如此,冷兵器时期尤为突出,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但凡双方国内政权稳固,军事能力没有明显下降,那么任何一座城池都是非常难打下来的。
而到了近代,这一表现则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明确观察到,粗略的看,西线的堑壕战似乎将战争打成了静态,但实际上是双方势均力敌的表现,对立的双方本身的军事能力拉不开差距,有着差不多的宏观战略机动能力,也都有着充足的预备队。
宏观上两个国家的军队都很难跑过对面的部队,同时出了自己的铁路范围后勤就跟不上对方的了,火力支援等大幅度降低,导致部队战力大幅度减弱,进攻能力较为薄弱,很难突破对方的防线。
但一旦战线上出现被突破的漏洞,己方的铁路后勤也能快速调动预备队去填补漏洞,避免局部的漏洞产生战略上的宏观影响。
东线没有堑壕战,除去更加宽阔的地形外便是德奥的运输能力要远好于俄罗斯帝国,哪怕出了自己铁路的范围也比俄罗斯的要快。
而俄罗斯帝国的军队没法像英法那样快速调动部队弥补战线的漏洞,连建立战壕和铁丝网的时间都没有,哪怕在特定地区建立起防线也可以轻易被绕开,自然无法维持战线。
但这样的对峙在战术上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各国在长时间的鏖战中都开发了很多种兵种之间互相合成的作战方式,以期通过战术上的创新来改变宏观战略上的僵持。
德国的发明之一便是日后被希特勒“发扬光大”的“风暴突击兵”,专门针对堑壕战和敌后渗透的“特种部队”,用来深入战线后延缓英法军队的驰援速度。 英法这边的合成则是炮兵和步兵的细微合成,及徐进弹幕射击。随着步兵的推进,各类型炮火调整射程在特定位置发射一排压制性弹幕,步兵接着推进以此循环。这种类似于现代军事概念“密接支援”的火力打击模式,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敌方的驰援速度。
两个战术技巧都有一定的成效,但也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敌后渗透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