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家祖左宗棠 > 第434章:必然走向,t34(2/5)
疑。

    历史是由物质现实决定的,客观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转移。

    但,同时物质现实也是由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来操作的,这些人物的意志决定了物质现实能否或如何发挥作用。

    在这一点上,红德与三德殊途同归,因为物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然,正因为世界在宏观上是物质的,它的运行也往往符合波利亚随机游走定律,一个喝醉的人总是可以走回家,但是一个喝醉的小鸟却有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人随机迈步后的概率和总为一,但三维运动的“鸟儿”则会自发磁化而破坏离散对称。

    历史上的英国三军国防参谋委员会曾向内阁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战略》的报告,在报告中,英国人严重高估了德国和占领国内部反抗纳粹统治的能力,严重高估了战略轰炸能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也严重高估了欧陆此时的资源短缺,尤其是石油和食物的短缺。

    基于此,英国最终做出了坚决不媾和的决定,与德国展开了惨烈的战斗。

    不过,虽然推断是错的,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合理的,美国和苏联的表现均远远超出英国的预估,并将战争导向胜利。  在本位面,英国自然还要在上述内容中添加上“对赤潮的恐惧”,就更不可能投降了。

    而对于德国来说,英国固然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德国对英国显然无法形成英对清的降维打击,而英国的庞大的体量也就已经决定了它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世界震动,即便身死时不大爆炸,也绝无可能悄然无声。

    但最危险的还是悬浮于陆海之外的两个国家,可以察觉到,中国和美国都是孤立国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表现非常相近,亚洲之于中国,美洲之于美国,并没有区别,只是中国更容易被动员起来,而美国需要更大的刺激,这是陆地隔绝和海洋隔绝的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差异。

    德国人对于美国参战还是比较乐观的,不太认为美国会在法国失败后迅速的深度的参与欧洲战争,美国需要动员的时间,当然,德国人也不认为美国会放弃欧洲,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更不是罗斯福的作风,因此这个时间点应当在1942年以后。

    而对于中国,德国人同样难以真正的放心,两国绝无可能缔结任何形式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