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这次情况非常紧急,你们家里我会安排人告知一声的,衣服全都换好了吧,全体都有,现在马上上车,出发。”
巴图已经把卡车停在楼下了,说完话后就上了驾驶室,王向东他们都已经换成了普通人穿的服装,拿着武器就迅速的上车了。
咱们的京城首都机场是建在东郊顺义的天竺公社,这个地点还是大领导亲自选定的。
五五年京城首都机场正式开工建设,两年后建成,于五八年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卡车从京城出东直门过酒仙桥到达机场,一路都是土路,全程也就四十公里,卡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的。
路上巴图也给王向东介绍了咱们国家民航发展的情况,也让王向东认识到这时候飞行员的紧缺。
咱们的民用航空起步较晚,在刚刚起步时民航总局并不是一个事业或企业单位,而是归属于空军管理,属于空司下面的一个大的单位而已,在管理上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
早期的民航飞行员除了“两航起义”过来的飞行员之外,大多都是从空军部队转业过来的空军飞行人员,那时候可没有空姐啊。
王向东后世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介绍咱们国家第一批空姐的招聘往事,那是五五年才有的空姐招聘,招聘条件比当年的招兵还要严格得多,第一批一共只招了十八名空姐(当时叫空中乘务员),除了两个是民航人员外,其他十六人都是从京城各中学选拔出来的,年龄都是十八、九岁,俗称民航的十八姐妹。
咱们国家的民航刚刚起步时的运输能力非常的薄弱,大型的民用客机基本上没有或非常的少,除了几架从光头手里接收过来可以继续维修使用的老式丑国客机之外,还有12架“两航起义”带回来的飞机,然后就是五十年代开始从老毛子进口了一批诸如伊尔-14等中小型的支线客机。
所有这些客机航程都比较短,大多只能跑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条航线,如果想飞国外那就很麻烦了。
比如说要飞蒙国的乌城和老毛子的莫城这样的国际航线,需要像跑接力赛那样,一站接着一站的停留加油再飞行,直飞在当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几年大领导率领代表团远赴印尼国参加“万隆会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