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余墨依着方族之计,给皇儿赐名,颜瑜。
赐名圣旨,交由方仁舒保管,并留口谕,于皇儿满月之日,宣示天下臣民。
方族一众,提议“瑜”字,其含义,不言而喻。
顾孟祯虽然不知,方仁舒握有先皇圣旨,但能猜到,她必定要拿帝瑾王尊名,大做文章。
一般情况下,婴孩新生,满月内,可用小名称唤,满月后,便要正式起名,便于今后生活。
顾孟祯先发制人,公布帝瑾王尊名,颜振。
为取信天下,他假造先皇遗旨:振振吾儿,信实仁厚。皇后林染画所出,皇次子,名曰颜振。
他声称,这道遗旨,乃是先皇临终前,亲手交托给他。
方仁舒紧随其后,宣示真正的赐名圣旨。
目前朝局,敌势强,我众弱,方仁舒没有揭穿顾孟祯假传遗旨,只给他一个合理说辞:想是先皇伤重,一时记不得自己留有圣旨,遂,复降一道恩旨。
朝堂之上,方仁舒进言。
“先皇两道圣旨,皆可生效,然而,帝瑾王尊名,只能择一取用。”
“根据双方描述,微臣接旨,在皇上之前。那么,遵循先来后到,理应生效慕皇第一道赐名圣旨。”
“皇上手中,第二道赐名圣旨,如若作废,恐有不敬先皇之嫌,实不可为。依微臣之见,‘振’字,可作帝瑾王小名,以示大王孝心,正好,大王尚缺小名。”
顾孟祯入情入理辩驳。
“方爱卿此言,甚为不妥。”
“朕接旨,在你之后,说明慕皇妙思有改,不愿取用原先名字。”
“慕皇帝春秋鼎盛、孔武有力,乃是我辈楷模,堪称众生榜样,怎么可能伤重昏头,忘却前有圣旨?”
“再者,帝瑾王乃是颜主,九五之尊,至高无上,谁人有资格称唤他的小名?”
“小名无用,取来作何?”
争辩来回,相持不下,整整一个时辰。
最后,方仁舒假作退步,给出建议:父母驾去,帝瑾王尊名,应当由他自己决定。
顾孟祯立即心生一计,暗自得逞一笑,应允下来。
君臣共同商榷,定下帝瑾王择名之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