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这是发展到现在,经过多次融合和演变,最终得到的民族数量。
但在几百年前,几千年前,我国民族的数量远不止这些。
我泱泱华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底蕴深厚,在这几千年的岁月里,诞生过成百上千个部族,有许多古部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字。
这些民族有很多都有着自己国家,自己部族的文化。
在秦始皇“书同文”之前,即便同一时代各国的文字都大不一样,更别说不同时代下,各国的文字了。
一直以来,翻译都是历史学和考古学里的一大难题,众多不同的文字,让学者们翻译的时候头痛不已。
再往上追溯,原始文字刻符、陶文、骨刻文这些更是晦涩难懂。
有很多小部族的文字,是根据国家官方文字进行演变,二次创造而成,这些文字传播面极窄,可能仅在某个只有数千人的小部族内部流传的,存世量极少,根本没有翻译的可能性,只能通过文字的形状,和文字发现的地方、位置--比如在祭祀器皿上发现的,大都跟祭祀有关--来推断大概意思。
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模糊笼统翻译出来的字意,和原意可能是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这也是无可奈何。
北鱼清楚在场众人里也就只有方唐镜能看懂这些文字,不死心的问道:“那在古羌族的文献古籍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些词?”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一定局限于古籍文献,出土的文物古董,又或者是壁画都行,有没有提到过这铭文里的词?”
方师爷沉吟了片刻,还是摇头:“没有,起码我没见过。”
这些字词如此特别,如果以前有看到过,作为古羌族历史研究专家的方师爷不可能没印象。
如果他这个专家都没见过,那只有一个可能:出土的文物里,从未提到过这些字词。
这就难办了,在没有人知道词语意思的情况下,就只能靠猜。
在方师爷的翻译出来的那几个词语里,最让我在意的,是‘天合’,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和‘天赐’实在是太相似,我甚至怀疑这‘天赐’跟‘天合’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