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服务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从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水运客运价格。其中,铁路运价提高幅度达216。同期,中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推进,包括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开放集市贸易等。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还从农村向城市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以上多种措施的影响下,1984-1986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gdp增长率已高达152。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大幅攀升,零售物价指数从1984的28跃升至1985年的88。
归结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成本推动,即价格改革的因素。这也是中国引入市场手段的制度成本。放开价格管控和提价只能让消费者买单,第一次宏观调控在集中进行价格改革的时期,如果不能控制总需求下降,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种因素同时推动物价上升,就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一般的正常情况下的涨价会减少需求,让消费者去买替代品或者减少消费,但是这个时期 的涨价并不能让消费者减少消费,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少买不了的。是居民和生产者维生的必须品和主要原料。比如粮食和矿产。
而且在放开管控后,市场繁荣,居民消费总需求持续扩张下,价格改革必然因“比价复归”而失败。所有物价都涨,涨了等于没涨,就和第一套人民币和第二套人民币兑换的时候所有账户价格标签减掉4个零的效果一样。物价和工资存款都暴跌一万倍,跌了等于没跌。这个时候,物价普涨甚至更是灾难性的,因为存款并没有跟上物价涨幅。大家会害怕存款购买力损失而买一大堆的东西保值,导致物价失控。
在1986年以后,我国就出现了各种价格之间的轮番上升,价格与工资的轮番上升,国内物价上升迫使汇率贬值,人民币贬值则提高进口品价格,以成本推动方式推动国内通货膨胀,出口大幅度增加则是总需求扩张的一部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中央不能控制地方政府的盲目攀比。
其实在85年第一次通货膨胀时,我知道中央就开始经济紧缩。8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尽管1980年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