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于改革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改革的宏观环境却一直缺乏共识,地方政府和企业总是倾向于高速度发展,无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都是如此;理论界的主流“经济自由主义”热衷于以发展促改革,忽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不对的,我对此提出了一个新词,叫做有质量的稳定发展。这就和一个人负重挑水的人前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样,不能贪图快而大跨步走,容易走不稳滑倒而满盘皆输前功尽弃。
尤其是前些年改革的成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的初步繁荣,大大鼓舞了改革派的信心。而在引进西方经济学的初期,对于市场经济的知识也只是凤毛麟角。当时我们所知道的,也仅仅是“总需求,总供给”而已,现在想起来,如果早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预期”,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种“长痛不如短痛”,“价格闯关”的社会动员,抢购风或许就可以避免。86年3月,“七五”计划决定前两年调整。但1986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回落,许多人认为经济滑坡,强烈要求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五年计划第一年经济总是要涨,这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综上原因,1985年—1986年宏观调控无法到位。
这两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宏观调控不到位,去年中国经济继续过热,增长率达116,今年我预期为113,预算外投资膨胀无法控制。本月,物价上升幅度已达19,创历史最高记录,各阶层群众产生通货膨胀预期。这就非常糟糕了。所有车上的人都认为刹车失灵,自然就会夺路狂奔,产生完全没必要的踩踏效应,导致无谓的牺牲和巨大负面效果。
此时此刻,我们如果仍准备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结果必然会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抢购风潮的导火索。 只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一旦发“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就会出现抢购。有的人很有可能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银行一定会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可能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大家大概率会误以为不久后物价要全面放开,新一轮大涨价即将开始,在各大中城市掀起凶猛的抢购风潮。
这种时候,一刀切的上调物价肯定是不行的,领导一纸文件下去,物价就涨了20实际很多老百姓可能会在盲目抢购囤积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