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配置不足,应急预案也不足。 其四,人为因素导致排水不畅。 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井盖破坏。
那么,如何减少城市内涝呢? 措施主要有以下5条: 1新城新区建设具有防涝前瞻性。 在新城新区建设的时候,要事先认真考虑好选址,避免低洼地带,尽量选择高地势建设,努力做到防涝未雨绸缪。 2旧城区不断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旧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很难应对了,所以要定期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排查,并及时进行升级改造。 3完善城市海绵系统建设 内涝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雨下得太大引起的,所以要不断完善城市的海绵体系,包括逐步增加城市透水路面,增加公园绿地、河流湖泊面积,积极利用河道、景观水系形成特殊时期的排水通道,建立彼此联通的蓝绿空间网络,形成完整、网络化的海绵网络。 4做好排水管道的排污工作。 随着时间的延长,排水管道里面会沉积一些污渍、污泥、杂物等,这样很容易减少排水量。搞好管道的排污,排水就会顺畅很多。 5防止排水口被河水淹没。 有些排水孔很容易被河水淹没,要尽力做到排水孔高于河水,努力做到排水流畅。
当然这些事情也不是应急管理部一个部门就能全部搞定的,还涉及到水利部、规划部、住建部、市政系统的配合和协调。这个建议书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将会是一个持续几十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优化和建设的过程。非一日之功。
真正应对灾难的主要手段是提前预警,以较高的水平将洪水和旱灾精确到天。这样才能转移群众和财产,降低群众的损失。洪水解决不了,城市内涝和大雨带来的建筑垮塌、车辆浸水、生产资料毁损、商品折损其实都是很好避免的。人员转移很方便,只要能够提前竞争预测降水量和淹没高度,做好建筑防渗漏和灌水,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精确预警预报特大暴雨,疏散低洼地区的车辆和地下通道地下车库灯建筑内的物品人员完全没问题。实在是转移不了的固定物品和资产也可以用洪水隔离墙包围起来,配合抽水泵来防止被淹没。
这就涉及到预测魔法和新技术的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