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被商业银行收走。但是这又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和通缩,因此政府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精确控制流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控盘能力。这也是李星火之前给央行大佬上课用了很多时间的原因。所以现在的流动性工具和控制水平比原本历史上好多了。
另外李星火给三角债企业他们找到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出口对象,那就是拥有极强消费能力却不具备产品制造能力的国家——苏联。这个国家拥有极为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却在消费品制造业上面极度的偏科。之前就已经铺开了摊子,赚了不少钱,但是依旧还算什么很大的局面,现在则是要动真格了。接近三亿人口的苏联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弊端,长期维持着商品匮乏的局面,现在李星火要解决问题只能让苏联来消化庞大的库存了。亿人的市场消费能力能不能和苏联这3亿人口来比呢?
说实话,并不能,苏联此时名义上的人均收入起码还是超过中国好几倍的。人均收入每年城市居民是214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是1211人民币,这数字简直少的可怜。而此时的苏联2667美元,相当于是元人民币。加上计划经济多年存在银行用不出去的存款,每个家庭的购买力几乎都是中国人的几十倍。假如卢布不贬值成废纸,苏联至少顶得上一百个中国的消费力。消化一点中国的过剩产能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难题。只要全面开放了相互之间的贸易,中国很快就能在中苏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贸易盈余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苏联不愿意啊,他们也很清楚,一旦全面开了口子,苏联的外汇根本就不够花的。
打开双边贸易迫在眉睫了。就是苏联这边不知道顶不顶得住。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双边贸易的结算货币和定价问题。现在的苏联卢布还是值点钱的,起码在李星火的努力下,崩溃的比历史上慢得多,大量的商品在法祖的努力下,在众多走货的人形集装箱的努力下,还是出现在了苏联各地的黑市和超市货架上了,起码没有让苏联群众手里的卢布变成废纸,这些卢布在地下市场还是变成了苏联大量工厂的收入,消耗了他们的能源和库存,换成了李星火需要的建材水泥钢材和各种金属等制品送到米甸供应起建设。
为了保留苏联老百姓手里卢布的购买力,李星火也是煞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