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二人平日里为人沉稳,一心沉醉\"实务\",对于官职并未那般热衷,心中也难掩激动。
\"朕听闻,徐卿家的学生也到了京师?\"望着峡谷深处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厢房以及略有些紧张但却精神奕奕的工匠们,大明天子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面色轻松的朝着徐光启询问道。
\"回陛下,确有此事,\"闻言,徐光启便是躬身应是,旋即朝着不远处的人群摆了摆手,召来了一位瞧上去四十上下的中年工匠。
这军器局虽是由京营士卒负责戍卫,但平日里也有内官及锦衣卫至此巡察,故而对于天子知晓自己门生抵京的消息,徐光启并不感到意外。
\"学生孙元化,叩见陛下\"
\"吾皇圣躬金安\"
因为知晓君臣有别,这名一副工匠打扮的中年人并未像徐光启等人行至朱由校身前,而是刻意保持了一段距离,一脸激动的朝着面前的天子叩首行礼。
他虽然早在万历四十年便于家乡中举,但此后屡试不中,遂渐渐熄灭了科考之心,转而将全部精力用于自幼便深感兴趣的火器之道,并拜徐光启为师,学习火器和数学。
前些时日,他于家乡收到徐光启的书信,邀他进京\"整饬\"军器局,遂毫不犹豫的打点细软,带着近些年整理的书籍,孑身一人赶赴京师。
可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前后不过一个月的功夫,作为大明之主的天子便是亲自驾临军器局,甚至还知晓了他的存在?
要知晓,即便是他昔日官至刑部给事中的祖父,只怕都不曾如此近距离的与天子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