魉从中推波助澜,但并非所有商人都有资格知晓其中内情。
见天子沉默不语,司礼监掌印太监猛然于脑海中响起前些时日东厂番子向他汇报的一则消息,衡量再三之后,终是拱手犹豫道:\"启禀陛下,东厂日前呈奏,通州豪商们曾大肆采购粮食\"
不同于淮扬那群富可敌国的富绅豪商,这些通州的豪商们平日里经营的营生多以码头生意和镖局为主。
纵使偶尔对\"实业\"有所涉猎,至多也就是开个酒楼茶肆或者赌坊罢了,极少与粮食打交道。
更别提是像当下这般,一群通州豪商,集体囤积粮食。
\"呵,有备而来呐\"
对于司礼监掌印的回答,身着常服的朱由校并不意外,反倒是释然的点了点头。
他就知晓,那些人绝不会放过发\"国难财\"的机会。
至于这些通州豪商为何能够拥有先见之明,提前囤积粮食?自然是因为其背后站着一尊\"大神\"。
\"是李三才吧?\"朱由校抿了抿嘴,满脸阴冷的低语道,微微眯起的眼睛中闪烁着异样的寒芒。
自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大明的官场便渐渐形成了所谓\"乡党\"一说,出身同一故里的富绅豪商和官员们彼此扶持,双方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而近些年,朝野间出身通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员,莫过于前任东林魁首,曾奉命巡抚凤阳,担任漕运总督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李三才。
也只有这位\"东林急先锋\",才有\"能力\"提前预料到山东的乱局,并且令通州的富商们俯首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