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处理了一些堆积的政务,忙的连轴转,这不,刚得了空,就来拜访几位老师了。”
宋忠却在一旁笑骂道:“你这小子,却是满嘴放炮,你最近一个月以来,经常前往公佑、元直两人的院子里与二人攀谈,你当我们都是瞎子不成,若不是看你这小子每次提的意见还都算得上中肯,我早就把你这小子赶出书院了!”
刘瑁闻言却摸了摸脑袋,嬉笑道:“宋师你舍得么?把叔圭赶走,以后可就没人给你们提意见咯~”
司马徽几人闻言不禁摇头苦笑:“这个刘瑁,毕竟还是少年心性,嬉笑怒骂,随意得很。”
刘瑁嘻嘻笑道:“几位老师,不知如今编纂的情况如何?叔圭可否一观?”
郑玄几人闻言,却并非阻止,而是笑着道:“想看就看吧,你这臭小子…”
此时的御览才不过编纂了半年不到的时间,由于当年董卓毁掉了不少史书典籍,因此想要重新收集颇为不易,若非蔡邕蔡飞白让王粲带来了自己数十年以来收藏的典籍资料,就是想要开始编纂都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而编纂一事历时大半年之久,如今也只不过完成了十分之一不到的内容,毕竟《论语》、《老子》、《史记》等着作之中的解注的版本实在是太多,而东汉时期的经学又分为古经学和今经学,而编纂的几位大儒又从师于不同学派,使得几人争吵不断。
刘瑁听了几位大儒的说法后,不由得笑了起来道:“既然如此,统统写上不就好了,御览御览,重点是在于把古人所说的史籍文献记录下来,那么既然是记录,自然应该是兼收并蓄,古经注要写,今经注也要写,才为最佳!”
随后,几位大儒又在谈论御览的编排模式,而这依旧是刘瑁给出的解决方案,“即为御览,并非做注,那么不妨以门类划分之,诸如:谶纬天文、宪政律法、地理志考、圣贤文章、古今礼仪服饰、音乐、医术、官制、古今发明等门类,毎门各分子目,以此类推,如此编纂,应无遗漏,而我国人持此书却足以行遍天下!”
几位大儒听的是目瞪口呆,在他们的概念中,还是以做注的形式为主要的内容,而刘瑁的说法却给了几人耳目一新之感。
“是啊!如此划分门类,岂不妙哉?”刘瑁毕竟从小接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