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五年,五月十五,长安。
天光未亮,晨曦的微芒刚刚探出头,朱雀大街两侧的坊门尚未开启,但通往皇城贡院的道路上,已是人影憧憧。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子们,怀揣着各自的抱负与期望,汇聚于此。
他们之中,有身着华美锦袍、面料考究的世家子弟,身边跟着精明干练的仆从,低声嘱咐着什么,神态间带着与生俱来的从容与傲气。
也有更多的士子,穿着浆洗得发白的青衫或布履,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眼神中闪烁着坚毅与渴望,那是寒门学子特有的韧劲。
更有些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风尘仆仆,面带倦容,眼神中却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那是历经千辛万苦,穿越重重险阻,从曹魏治下冒险投奔而来的勇者。
主管刑部的高柔之子高俊在一众同伴的簇拥下缓步前行,神色平静,似乎对即将到来的考试胸有成竹。
不远处,江东名族之后,前朝重臣顾雍之子顾邵,则显得更为内敛,目光沉静地打量着周围。
这些出身显赫的子弟,自幼饱读诗书,家学渊源深厚,只是高柔与顾雍皆为降将,因此他们并没有报考进士科,而是分别选择了明法与明史两科。
况且高俊自幼在高柔的指引下,精通刑法,参加明法科的考试,对他来说也是天经地义之事。
而顾邵作为顾雍长子,更是学识渊博,以他之学,参加明史科,几乎是手到擒来,到时自有顾雍为他运作。
贡院门前,一队队身着玄甲、手持长戟的京城府军肃立两侧。
他们甲胄鲜明,身姿挺拔如松,锐利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视着每一个靠近的举子,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让原本有些嘈杂的人群不自觉地安静下来。
按照刘瑁亲自定下的规矩,为防舞弊,所有考生入场前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搜检。
不仅要验明正身,核对由各州郡签发的推荐文书和个人身份鱼符,更要进行细致的搜身,从头到脚,衣裤鞋袜,乃至发髻,都不能放过。
任何试图夹带纸条、书册的行为,一旦发现,不仅取消考试资格,还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呼……”
蒋琬站在人群中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