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曹魏南线的作战预案,需考虑天候、地理、后勤、兵力配置、敌情应对等诸多因素?”
来自益州阴平的毋丘俭,看到试卷上的题目时,双眼几乎要放出光来,毕竟无论是青徐战场还是淮河,距离他所在的家乡都不算远,对于如何渡过淮河,他更是有着充分的经验……
他详细分析了官渡之战中曹操的灵活机变与果决,并将其与即将展开的青徐战役进行对比,提出了几条颇为大胆的建议。
至于渡淮作战的战略,他更是兴致勃勃,不仅规划了详细的进军路线、兵力配置,甚至还考虑到了利用冬季河面结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防备曹军掘开河堤以水代兵的风险……
与毋丘俭不同,坐在他不远处的南阳郡举子州泰,则显得沉稳许多。
他毕竟出身寒门,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名师指点,能走到这一步,全凭着一股韧劲和对兵书战策的刻苦钻研。
面对同样的题目,他的回答或许少了些奇诡,却更加注重细节与可行性。
他仔细分析着官渡之战双方的后勤、士气、将领能力等综合因素,力求客观公允。
在拟定渡淮方案时,他更侧重于稳扎稳打,强调情报侦察、后勤准备的重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都尽可能地预设了应对之策。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久经沙场般的沉着与老练,他没有毋丘俭那样的家学渊源,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对兵书战策的苦读和对过往战例的揣摩。
时间,就在这寂静而紧张的氛围中悄然流淌……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入号舍,到日头高悬中天,再到夕阳西下,将考官和士兵的身影拉得老长。
汗水早就浸透了他们的衣衫,黏在脊背上;墨汁沾染了他们的指尖,甚至不小心抹到了脸上;长时间的伏案疾书,让他们的脖颈酸痛,腰背僵硬。
但没有人愿意停下手中的笔,每个人都在为了那渺茫的希望,燃烧着自己的心血与才智。
终于,伴随着日暮时分的钟声再次响起,监考官那略带沙哑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在贡院上空回荡。
“时辰已到!即刻停笔!各号舍考生,将试卷整理好,置于桌案之上,静候收取!”
刹那间,紧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