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的时候,阿三人是躺在床上,脑子里却一点睡意都没有,久久不能平静。主要是--白天的经历,已不是新奇--而是震撼了!
第一次查知了自己的能量库存值,结果就是震撼:蓝库的库存值--1千1百万小时,红库的库存值1千万小时,黑库的库存值1千2百万小时…
第一次在海底行走的经历,5分钟多一点的体验--虽然说不上有多么的刺激、有什么新的特别的感受。但是--第一次没有压力感、没有憋闷感、想滑游就滑游、想行走就行走--在水底获得了任我行般的自由--当时,还没什么感觉。事后想来,那是多么大的一个、充满刺激味的、令人兴奋不已的前景在招唤啊…
总结下经验,第一次海底行走,什么工具都没准备,从耗能角度评价,性价比是很差的--5分钟的行走,就耗费了50分钟多的库存能量值--看上去好像是很不划算的,浪费太大。尽管50分钟对于1千1百万小时来说--占比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5分钟的实际行动时间来说可几乎是十比一,也就是说:1小时的库存能量值--在海底世界里--只够行动6分钟!不知道是不是确定要有这么个行动能耗比,有没有可以进一步的改少能耗的可能性--以最低的能耗实现最大的行动能力?
以后再去海底行动,一定是要准备好工具的,减少不必要的空转时间--也就是减少库存能量值的空转损耗--那是必须的。可是--要准备那些工具呢?
嗯--至少先应该有一个指南针--袖珍型的、防水的。也许是捕鱼出身的缘故吧,阿三首先想到的是定方向的装备。能再配个定位仪什么的,就更好了--这也是长期使用卫星导航仪所带来的惯性思维。
另外,就是得带上一把好刀、或是好的匕首,防身用。在渔船上,配备的刀具一般是用于切割缠住螺旋桨的绳索或网片什么的,是船的防身工具。人体下海到水中,要是遇上网片、绳索什么的缠绕,那也是要切割的。这也是惯性思维的结论。
另外--要不要弄一套潜水衣呢?贴身的、能保暖的那种--毕竟--人身体直接与海水接触--不是好的体验--且上岸后就得尽快用淡水冲洗,也是个麻烦。这潜水衣是要有头罩、面镜的吧?省得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