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 > 第233章 概不赊账(2/3)
农户,开始有余钱供养自家的子孙前往书孰念书。

    被太子朱翊釴认为是乡村扶贫计划的乡里公坊,也开始显现出效果来,这一年多来,得到分红的农户,终于见到回头钱后,更加的热切投入到公坊生产之中。

    尤其是香河县,虽不产棉花,但却成为了顺天府内最大的棉布纺织及成衣缝制县,特别是四港开设之后,来自南直隶及闽粤等地的优质棉花,通过海运,源源不断的输送入香河县内。

    如今的香河县,大小棉布公坊达四五十家,成衣缝制经营店更是遍布香河大小街市,个体经营手工业者,更是达数千之多,几乎将近六成的香河县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棉布及成衣缝制当中。

    在香河县,棉布及成衣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要不是县衙严格把控田地耕种,这些香河县的农户都打算将田直接栽种成棉花。

    香河县知县邓立贤,虽推动县内棉布产业,但其为了自身税赋及香河县百姓口粮方面的考虑,还是不敢直接放开改棉替田的。

    北方粮食产量,本身就不及南方来的多,虽平原广阔,然降水较之南方,还是不及其一个雨季的量。

    南直隶地区的农户,可以直接退田改棉种植,那是因为其地处湖广交接,周边全是产粮大户,河南湖广江西皆是鱼米丰硕之地,最次还有海运闽粤支援。

    而香河这边,第一个要粮大户,就是京师城,其余的地区,全都是欠收区,粮食在北直隶,本身就是硬通货,地处边地的九镇,常年需要输粮前往。

    香河县不比苏松地区,可以直接敞开了种棉花,因此,只得采取收购棉花自行纺织。

    要是哪天辽东地区开发完成,成为大明新的一个大粮仓后,那香河县这边农户购粮方便之后,说不定种植棉花便会被直接提上日程。

    “真是天朝,果然富庶!”

    听了张叔安的话,那些家臣及大友宗麟内心羡慕不已,多么富庶的大明啊!

    要是能占据大明一地,以大明的富庶,农户都能吃上白米饭的程度,大友家如今实施的三公六民之税赋,大友家不得直接起飞不可。

    但如今,也只是能够想想而已,想想大明的强大,如今的大友家,全部人马拉到大明,估计都不够人家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