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些玉米种子,详细记录下发现的地点与玉米的生长状况。
李奇收到消息后,心中满是期待与好奇。
当那包带着云南泥土气息的玉米种子被放置在他的桌案上时,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仔细端详。
那一颗颗玉米粒,色泽金黄,颗粒饱满,虽然与他记忆中后世的玉米在外形上略有差异,但已经能看出几分相似之处。
李奇深知,这可能是改变云南粮食格局乃至整个抗清局势的关键。
他立刻召集书院中的农学科研人员,众人齐聚在书院的试验田旁的一间屋子。
李奇将玉米种子展示出来,说道:“诸位,此乃梁二钊从云南送来之物,极有可能就是那传说中的玉米。若真能成功种植并推广,其意义非凡。”
农学科研人员们围拢过来,纷纷拿起种子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查看种子的纹理,有的轻轻捏着种子感受其质地。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说道:“院长,从这种子的外观和其在云南的生长情况来看,与古籍中对玉米的零星记载有相符之处,但我们仍需谨慎试验。”
于是,众人在试验田中开辟出一块肥沃且光照充足的土地,精心翻耕、平整。他们按照不同的种植间距和深度,小心翼翼地播下了玉米种子,仿佛在埋下珍贵的希望。
随后,在种子周围筑起了小土埂,以便更好地保持水分。科研人员们日夜轮流值守,时刻关注着土壤的湿度、温度,记录着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情况。
而在云南这边,普洱土司那嵩收到了李奇送来的番薯藤。
那番薯藤鲜嫩翠绿,充满生机。梁二钊带领工作队亲自指导种植。他们选择了山区的一片缓坡地,这里土壤疏松,排水良好。
梁二钊对那嵩说道:“那嵩兄,这番薯藤乃是绿水书院精心改良之物,适应性极强,在这山区种植,只要管理得当,产量必定可观。”
那嵩点头,眼神中充满期待:“梁兄弟,若真能如此,我这普洱的百姓们可就有福了,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
工作队先将土地开垦出来,去除杂草和石块,然后挖好种植坑。
他们把番薯藤剪成合适的长度,将一端斜插入坑中,再轻轻覆盖上一层薄土,浇上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