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宣传的时候有点用。”
“用数据来筛选导演和演员,也不行吗?”
“真不行。”楚嚣笑道,“因为导演擅长的东西不一样,强如老谋子,他去拍喜剧也不行,《三枪》不就是个例子吗?还有演员,如果真的投票选演员,肯定是那些明星的票数最多,因为他们的粉丝多。但真正贡献了大部分票房的观众不是粉丝,而是路人。”
“很多路人看电影的时候没有什么倾向性,通常很随机,可能看到个名字就进去了,还有一些人会关注口碑,口碑好的电影他们才会去看。这些东西没办法大数据来实现。”
刘局和三爷都点点头,不仅是导演有题材限制,演员也有,让王宝宝去演霸总,让陈大公子去演帅哥,就不合适,粉丝再喜欢也没用……
其实吧,徐元翔的理论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他说找贴吧吧主和网文作者写剧本那段。
听起来挺不靠谱的,其实仔细想想,有一部分电影还真是这么干的,比如《小时代》和《暮光之城》,还有《甄嬛传》。
这些影视剧的原作者都参与了编剧,只是话语权大小不一样。
《暮光之城》和《甄嬛传》的原作者参与度比较小,结果都赚了大钱,口碑也还可以。
《小时代》虽然也赚钱了,但逻辑不通,口碑比《暮光之城》还要烂得多,这就是原作者心里没逼数,瞎鸡儿改的典型。
贴吧吧主根本写不了什么所谓的故事,其实就是搜集意见,这种事也不出奇,小日子和韩国的电视剧还会根据观众的实时反馈改剧本呢,范围比贴吧吧主大多了。
所以说徐元翔的想法更适合做电视剧,尤其是过几年的网剧,那都是拍给粉丝看的,只要讨好粉丝就行了,根本不用关心路人。
但是放到电影院里就不行了,因为分账的关系,只靠粉丝贡献的票房,无法覆盖成本和宣发。
除非真像《小时代》似的,极致压缩成本。
但阿狸显然不会搞这种小成本试水的电影,人家是奔着上市去的,那就要搞大制作!
可问题来了,大制作玩大数据?那就等着死吧……
“徐总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电影质量。”
楚嚣给刘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