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施尼策,2006年生人,自前主力副攻范伯克尔退役之后,破格、提拔至加拿大男排国家队。
215的身高,臂长展匀称,运动服下,肉眼可见的“胸”器逼人,光看这上肢发育情况,便知道这位加拿大新人副攻的力量绝对“暴力”。
第一站主打,林铭佑也看过他的比赛录像,总结下来,拦网一般,进攻却非常犀利,独特的抡大臂扣球动作,爆发力十足。
当然,发球也是一绝,在与阿根廷那一场比赛,第四局替补发球,5连发,强势逆转,决胜局差一点就完成让二追三的惊天逆转。
此番,加拿大主教练改变轮次,就是想在开局阶段利用施尼策的发球,冲击意大利男排的一传。
拉维亚勉强能顶,巴拉索在自由人里面,一传也说不上优秀,第一局意大利队能打的这般顺畅,基本靠的是10号的弥补。
“哔!”
哨声响起,意大利vs加拿大第二局比赛,正式开始。说第一局是试探性的热场,第二局便是真刀真枪的“拼刺刀”,同样是擅长全面性的队伍。
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纰漏,队伍运转的流畅性必然会大受影响,比如现在的意大利队。
“砰!”
替补上场的发球“机器”的确有两把刷子:
仗着身高、力量优势,一手大力跳发犹如从上往下、直接砸下来的炮弹:右侧旋、落点浅。
前排后撤溜边的拉维亚,反应不及时,落地丢分。
第一发,施尼策发出了超高性能,就算是六号位巴拉索脚下上步的很快,也没能补位,前后调动之下,押后区落点完全顾及补上。
“哔!”
第二发,施尼策余光瞄了一眼教练席上给出的手势,起跳、转体,腰腹发力、右臂猛地一抽:
“砰!”
“糟了!”
后排,林铭佑一看施尼策最后击球的那一下,心里便知这球危险了。
右臂抽打、手腕包球,光听声音便知这一球是充分发力的,这么高的点、后区落点更好发力。
不出意外的意外来了。
巴拉索急于补位,脚下向右启动的很快,但也快不过这球飞向后区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