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纨绔皇子:先创六宫再夺嫡 > 第423章 徐生其人(4/4)
有资格上疏,就算是可以上疏,他的奏疏也只会过在通政司留看,根本到不了皇上跟前去!”

    朝官的奏疏通政司那里不敢拦着,但地方下面上来的东西,通政司那里都得拦一道。

    比如地方百姓申诉冤情的表文,那都得整合起来交到内阁书省,由专职官吏进行初审,觉得某个案件的确存在疑点再发到大理寺,若是没有疑点则会下发公文训斥写表文的人。

    反正一般情况下皇帝是见不到百姓申诉的案子,除非是中书内阁、大理寺或是刑部有朝官愿意就此案提出观点,皇帝才能看到。

    比如有些乡绅会联名要求朝廷再留任父母官一年,这样的联名表文基本上属于地方上的人情事故。

    中书内阁那里会下道公文敷衍几句,不仅不会呈到御案上,也不会真往吏部去发给该官吏一个优等绩效。

    即使民间出了些什么人才,给朝廷献言建策,那也是由通政司发到应职的部门,由该司酌定后再行上报。

    所以那位徐先生即使有什么好的谋略,想要直接传到皇帝的御案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并不是通政司真不让百姓的话传到皇帝耳中,而是因为有些事情真的过于鸡毛蒜皮与琐碎,甚至是刁钻。

    所以历朝历代皇帝想要跨过官吏知道民间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密探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也就是唐朝不良人、宋朝皇城司、明朝锦衣卫建立的初衷与真正需求。

    只不过这些密探织组在时间变迁与人心变异之下也慢慢地变了味。

    当折尉迟说到榷场之事时,刘梦棣一下子就警觉了起来。

    薛采臣知道这件事并不意外,毕竟他的爷爷是翰林院掌院。

    翰林院里官吏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秘书及顾问,且朝廷的各种诏书都得经翰林院一手,薛铎知道也是正常。

    他知道了,薛采臣也就知道了。

    可问题是刘梦棣曾与刘泷说过,这事在做起来之前最好是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