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传臣言道:“我这个郎中可不是白得的,而是做完主事以后调往地方,而后又回到的户部才有了郎中这个位置,当时地方上出了一件事情!”
朝官下放地方历练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些翰林们在长安城里当久了官,很多时候就把百姓的苦痛给忘了。
更或者说,有些人一当官,就将自己变成了“肉食者”。
即也失去了悲天悯人的同理心,也将圣贤教化的取仁生义之心给忘了,更别说当初那立志报国、不民请命的情怀了。
所以朝廷有时为了历练年轻官吏往往都会在他们事业的高峰期将其下放一下,然后再调回到朝中。
只是很多人下放以后或是因不脉不足回不到六部,或是自甘堕落而失位。
总之能再回迁回来的就没有几个。
刘梦棣问道:“麟玉说的是何事?”
孟传臣认真地回答道:“桑田款!”
“哦?说说!”
“我在陇南府做知府之时,曾出过一件事情。内阁下发了一道皇上劝农的旨意,户部发公文让地方衙门给桑农们每亩地补一百文钱。意思是采桑之时,用这一百文钱请五个人帮忙采一天的桑,或是每亩桑田请一个人采桑五天。”
刘梦棣应道:“一百文不算是多,也算是小小的补助一下而已,算是把旺季顶过去就是了。不过,有总比没有的好!”
孟传臣笑道:“六爷,您刚刚还说着那些官府的黑事呢,如何到这里又忘了?”
“哦?有事?钱没落入桑农口袋?”
“六爷,官府的补助是按衙门里的册子发的,册子上谁有多少桑田就发多少补助款,没在册的是不发的!”
“哦!”刘梦棣一下子反应了过来。
他说道:“不只是农户,许多桑农为了免税即是将桑田挂在了有功名的乡绅名下!这么说来……采桑补贴全被乡绅拿走了?”
“所以当初六爷与我说摊丁入亩之时,我会如此恳切!若不实行乡绅一体纳粮服役,朝廷不管给农户多少便利,最终也都是落在那些乡绅的手上,农户却是得不到什么好处!”
刘梦棣问道:“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孟传臣笑着说:“还能怎么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