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严肃地说:“皮姆粒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设备,我们要设计全新的装置,确保在研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他的脑海中已经在构思各种奇妙的机械结构。
经过层层筛选,一支由各领域顶尖人才组成的攻坚团队终于组建完成。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揭开皮姆粒子的神秘面纱。
团队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气氛热烈而紧张。
大家围坐在会议桌旁,桌上堆满了资料和初步的研究计划。
孙连城看着这些充满热情和智慧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期待。
“我们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同时开展小规模的实验。各个小组之间要密切配合,任何发现都要及时共享。”孙连城强调道。
理论物理小组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假设,他们计划通过对高能物理实验数据的重新分析,寻找与皮姆粒子相关的蛛丝马迹。
化学小组则开始准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实验,从稀有元素的组合到极端条件下的反应,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
计算机模拟小组夜以继日地编写程序,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模拟的代码,为其他小组提供数据支持。
工程学小组则在实验室的一角忙碌着,他们绘制着设计图纸,与科研所的制造部门沟通,准备打造特殊的实验设备。
然而,团队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
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原本预期可能产生皮姆粒子迹象的反应出现了异常,实验设备发生了剧烈的能量波动,险些引发危险。
化学小组的成员们有些沮丧,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调整实验参数。”女化学家鼓励着大家。
在计算机模拟方面,由于皮姆粒子的复杂性,模型的运算量远远超出了预期,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但模拟小组的成员们没有丝毫抱怨,他们积极寻求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争取使用更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工程学小组在设计设备时也遇到了材料选择的困境,传统材料无法承受皮姆粒子可能带来的特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