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们的烧脑智斗 > 番外4 古代的民族矛盾?(2/4)
,从中原迁徙到边界生活,又因自然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

    这就是游牧的起源。

    到了封建时期,这些本就与汉人同源的人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因此被称为胡人。

    有着这样的区分,古代便形成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即所谓的“华夷之辨”。

    人们会把与自己习俗相近的其他人视为同一个种族。

    那么,所谓的“民族矛盾”又是什么呢?

    所谓“民族矛盾”本质上还是一种“阶级矛盾”。

    在大家的印象中,秦汉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总会南下抢劫,而当时的汉人王朝则会以各种方式抵御这种抢劫。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南下抢劫呢?他们贼心不死,想灭亡汉人?

    首先,即便在游牧部落中,阶级矛盾也是存在的。部落酋长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同样压迫胡人牧民。

    胡人身处草原,生活方式不同,资源也比较稀缺,部落酋长的阶级压迫会让牧民生活更为艰难。

    在这样的情形下,单于、酋长会通过发动抢劫、开战的方式转移矛盾。

    汉人的中央集权王朝也会通过北上攻打游牧来保卫国家,转移矛盾。

    于是,到最后,是谁成为炮灰了呢?是双方的底层百姓。

    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年代,仅仅是因为最开始的生活方式不同,两方的百姓就都陷入了厮杀之中。

    到了东晋十六国,所谓的民族矛盾依然是虚假的。

    当时的华夏北方胡汉杂居,很多情况下胡汉之间并无多大区别。

    底层的胡人汉人都平等地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

    统治阶级为了转移矛盾,便可利用他们之间生活方式的不同,将矛盾转向对方。

    所以,看似是民族矛盾,本质上还是阶级矛盾。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同会逐渐地消弭。

    到元宏时期,民间胡汉之间的认同越来越多,国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元宏依托门阀制度进行改革,但门阀制度却愈发腐朽。

    愈发腐朽的统治阶级鱼肉百姓,也剥削曾经的统治阶级,也就是现在地位已经一落千丈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