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聂很喜欢北大南门的咖啡吧,因为每次约邱枫聊天都是在这里。这里聊天怪有意思的,大家都只专注自己的聊天对象,并不刻意压低声音,也都能做到互不干扰。这里的手工咖啡、手工烘焙糕点都是北大学生自己做的。
记得丽丽他们在这里时,是北大刚刚推倒南墙做成商业街,其中典藏、书吧两个店面都是学生会的自留地,丽丽一直在苦苦支撑着。她坚持学生会的干部在这里义务劳动,怎奈来买全价新书的人很少,书吧收入主要来源于手工艺品柜台和咖啡、甜品的收入,那时店里有许多木制台阶,坐在台阶上看书是不需要花钱的。丽丽他们摆了几张桌椅,还在桌上放了提示牌,讲明坐在这里是要消费的。但还要不断去提醒,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
那时柜台里展示的工艺品有不少是乌达尔的作品,靠着他独特的非洲风格还真吸引不少买主。后来,书吧渐渐变味儿了。纸质书越来越少,除了教材、教参、北大教授的专着,最新出版的读物之外,很少进货了。周围的海淀书城,每季度举办的图书展销会都是劲敌。北大的书吧有品位,来这里的人是品咖啡、红茶来的,很少有人翻书了。但不得不说生意却是越来越好了。
另外一家典藏店,基本是卖纪念品,小聂最早创意的文化衫(当然,小聂对外一直说创意一半是乌达尔的功劳,印刷和制作也都是吕一鸣操办的。),还有就是金凤他们民俗学会的作品,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册,各种徽章,明信片什么的,生意不温不火。
但现在北大成了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来参观的多是带着孩子的家长,那些家长把这里当成给孩子们励志的场所,就不能不买些纪念品。百年校庆后,各种学会、研究团体也开始搭建自己的平台,出版各自的画册、名人传记,也带来不少市场效益。
之前小聂来这里,都会到典藏店里去看看,看那些金凤的 “新作”,有时候会在微信里问金凤那些剪纸新作的含义。还会夸赞几句,也会被金凤问:需要剪什么不?她才知道,金凤是听到什么故事、想法都能剪出剪纸作品的,真的太神奇了。可现在,她害怕走进那家典藏的店,害怕看到金凤的作品越来越少。金凤过世后,她回京第一次到那店里去,看见柜台里的剪纸作品,作者名字上加了黑框,她的眼睛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