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441章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1/3)
    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华夏航空业打过多年交道,对华夏的进步有所了解,但这次的转折还是让他们措手不及。

    怎么突然之间就到了向欧洲销售飞机的地步了?

    感觉中间好像少了几个章节。

    作为航空专家,他们知道华夏航空工业起源于苏连的技术基础,理论上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意外。

    然而,中方代表戴国荣巧妙地玩了一把文字游戏,他说的是“可以”出口到欧洲。

    事实上,中欧之间的适航互认程序已经接近尾声,实质性谈判已完成,剩下的只是形式上的问题。

    一旦文件签署,新舟60型飞机就能合法进入欧洲市场。

    至于实际销售数量和交付时间,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但这已经足以让俄方感到困惑不解。

    洛兹科的震惊迅速转化为迷惑。他暂停了关于非机的介绍,转而询问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的技术跟踪人员。

    这名曾在安东诺夫研发局工作的工程师,在一年多前曾在华夏工作,后来加入了雅科夫列夫研发局。

    他的回答却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

    在他驻华期间,华夏似乎还不能独立研发制造先进飞机,最好的国产机型不过是仿制自安12的运8,技术水平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

    在一片混乱中,图波列夫的代表却看到了一线希望。

    伊尔114原本是苏连解体前民用航空运输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

    洛兹科选择它作为合作,是因为它与旧型号安24相似,技术要求低,容易转换生产线,能较快见到成效。

    相比之下,更复杂的飞机项目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需要更多协作,短时间内难以见效。

    对于这样复杂且涉及两国的合作项目,拖延太久可能会导致变数增加,尤其是在这种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行业里。

    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的专家在仔细研究了沪飞组装的d82/83和d90飞机后,得出了初步结论。

    然而,现实情况与预期有所不同。中方似乎对伊尔114这样的小型飞机失去了兴趣,而伊留申公司没有提供更大尺寸的替代品。

    直接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