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442章 一步一步稳扎稳打(1/3)
    华夏空军当时拥有14架通过各种途径购得的二手伊尔76运输机,其中四架预留用于改装为预警机。

    尽管数量有限,且不是全新机型,但它们已经让军方体验到了大型运输机的强大性能。

    一旦习惯了这种高效能,就很难再退回到过去的小型运输工具了。

    与运8相比,伊尔76不仅载重量提升了三倍,飞行距离也远超前者,给远程运输部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总结起来就是:大飞机确实好用,急需更多!

    然而,由于早些年华夏国防预算紧张,加上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不如先进战斗机那样迫切,所以扩充机队的事宜一直被延后。

    但是到了1997年,情况开始转变。一方面,1996年的事件促使国防开支增加了大约1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民航项目管理权的调整也为预算腾出了额外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在编制1997年度预算时,大家惊喜地发现,一些重大项目的提前完成;

    如歼8c战斗机、昆仑发动机以及霹雳11导弹的研发,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费用,其中包括宝贵的外汇额度。

    虽然这笔节省下来的钱总额并不惊人,但也达到了几十亿的规模,并且含有重要的外币配额,这对于购买外国制造的大型运输机至关重要。

    在90年代,这样的交易堪称是难得的好机会。

    原本,对于从俄易斯引进十一号工程的技术,华夏预计要支付高达70到80亿美元的总费用,其中包括技术转移、设备、材料和人工等各项成本。

    而且,在1996至1997年间,还需要一次性支付大约15亿美元。

    然而,苏霍伊公司在去年的谈判中大幅让步,不仅降低了采购价格,还减少了要求中方直接购买的飞机数量。

    结果,实际支出比原计划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在1997年,华夏意外地多出了大约5亿美元的资金,可以用来引进其他技术和装备。

    这一笔“意外之财”正好赶上了伊留申集团与特卡洛特工厂邀请华夏代表团访问的机会,使得空军方面对这次访问充满了期待。

    戴国荣率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