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443章 巨大的进步(1/3)
    于是,在看到商机的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的积极推动下,华夏与特卡洛特厂关于这批10架飞机的谈判进展得异常顺利;

    甚至没有正式坐在谈判桌前,就在一架伊尔-76的机舱里达成了口头协议。

    因为工厂急需资金,而且这些飞机对乌克斯坦而言几乎是无成本的资产,所以最终以总价108亿美元成交,平均每架仅需1080万美元。

    这个价格在当时对华夏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大数目了;

    但如果放在17年后2014年的背景下看,那时华夏从俄易斯购买的3架二手伊尔-78加油机,每架的价格高达4500万美元。

    即便考虑到通货膨胀,1997年的这笔交易无疑是一次“清仓大甩卖”。

    为了确保双方不会反悔,第二天还是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正式签订了合同。

    然而,当涉及到新型伊尔-76f运输机的采购时,情况就复杂多了。

    新飞机毕竟是全新的产品,尤其是刚完成首飞不久、尚未完全定型的型号,定价自然会高一些。

    洛兹科这边坚持每架飞机售价3300万美元,并且要求在未来十年内至少购买36架。

    虽然中方对采购数量没有异议,但对单价感到难以接受,认为3300万美元还是太高了。

    因此,三方之间的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进展缓慢。

    在十一号工程中,竟然节省了大约20亿美元,这笔巨款可不是随便就能送给伊留申的。

    这是一笔纯粹的海外采购,不包括任何技术交流。

    双方在谈判桌上僵持不下,谁也不愿妥协,导致讨论陷入了死胡同。

    “或许我们应该联系那位财神爷,听听他的意见?”

    梁语平在一次谈判结束后轻松地提议道。

    当许宁第一次听说有封电报是给他的时候,他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

    虽然他有权了解这些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件事都会直接通知到他——那是高层领导的特权。

    何况,电报这种通讯方式,在九十年代后期几乎已经成了古董,这让许宁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当他从172厂的机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