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承包责任制下,承包人只需要上交固定的金额,剩下的钱就是自己的利润了。
这时候的厨师和售货员,也从铁路职工换成了由承包人雇佣的职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火车上的餐食水准开始大幅度下降。
承包人是可以自主选择进货渠道的,而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去选择最便宜的食材,但是这样却无法保证食材质量。
再加上为了多卖盒饭得到更多的奖励,厨师和业务员开始频繁推出餐车进行售卖,不再明确的分三餐,从早到晚都能再卖饭。
而放置时间较久的餐品,口感自然无法与原本现炒现吃的相比。
至于受雇的厨师,掌勺水平也是一个不如一个,到了上一世苏渺毕业的时候,有位同学的表哥才学了几个月的颠勺,买了一张卫生许可证就可以进入餐车做饭了。
这样的厨师做出来的餐食自然不能和原本酒楼水平的师傅相比,甚至很多人觉得还不如自家做的。
种种因素堆叠,使得原本高质量的火车餐食水准逐年降低。
但在火车上,特别是长途火车,想吃上一口热乎饭实在不容易,自己带的不好加热,每个站点离得又远,站点小贩卖的种类也有限。
饿的时候就得在火车上买,也因为这个垄断性,虽然餐食水平降低了,但是价格却水涨船高,比当时公家经营的时候要高上不少。
这样一来,抱怨声就更多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就被一样东西打破了。
那就是新式方便面!
90年代初,内地与台湾往来频繁起来,看着内地经济开始腾飞,台商开始涌入内地寻求商机。
抢先一步从台来内地投资食用油生意的魏老板,却遭遇了滑铁卢。
当时普通的食用油因为有价格补贴,售价仅八毛钱,而他定价两块的高端油,大众并不买账。
就在他即将耗光带来的四千万投资的时候,在火车上获得了新的灵感。
他从台湾带来用于充饥的方便面,吸引了周围乘客的纷纷注目。
实际上,这个时候内地已经有一些方便面品牌了,比如华丰、双峰等,销量都相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