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 > 第282章 治国安民之策,在何处?(2/3)
国,救民的资格都没有。】

    【治国救民之策,不在圣贤书上,但治国救民的资格,却在圣贤书之上,谁能懂,又有谁能悟?】

    大明太祖界。

    明太祖朱元璋喃道:“两袖清风,不贪污,不受贿,为什么反而误国,误民?”

    “不就是,那些拘泥古礼,不知变通,空谈误国,又缺乏实干,又恃才傲物与多谋寡断的儒生与腐儒吗?”

    虽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之时,非常重视儒生的作用,并且也任用儒生的出谋划策。

    尤其是在开国之初,还曾掀起访求读书人的高潮,命人携带金钱分赴各地寻找人才,并嘱咐使臣们以礼相待。

    但随着王朝的稳定,以及认知的不断增长,治理王朝国家的过程中不能太过于依赖他们。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发现即便是有才学有名气的儒生,在心智上,很多时候,都像是被宠爱过盛的孩子一样。

    并且极其的缺乏行动力与执行力。

    更有甚者,仿佛他所得到的功名利禄,都是理所当然一般,这让明太祖朱元璋相当的不满。

    现在又听到,这天道在盘点张居正的感悟,

    一下子就认同了张居正的观点。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淡淡的言道:“用最简单的两个来概括,不就是腐儒吗?”

    在整个大明王朝十六个皇帝中,对腐儒态度,是最为深感厌恶之人的明成祖朱棣,在他的统治下,是不会给予这类人过多的生存与壮大的空间。

    大宋高宗界(1161)。

    济南公子辛弃疾:“这一段天道讲述的用意,是在告诉我等治国救民之策,在不同的时代,就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

    “不能过于迂腐在圣贤书本之上,而是要在脚下,在手中,在百姓中,在武力上”

    【离乡二十载,归乡已半百。】

    【早已物事人非,特别身份地位都不同之后,纵是张居正能束袖躬耕,并能与乡亲谈论农事,家里长短,张居正也能感觉到乡亲的恭维与隔阂。】

    【张居正不是在体恤民情,也就是关心民瘼,只是想找回当初的那份能与百姓民众畅言的纯粹与质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