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快,这个规矩又变了,

    变成了一定要排字论辈,位次一定要钉死,首辅永远是首辅,次辅永远是次辅,其后的排名都是递进,

    首辅不干了,次辅变首辅,三号变次辅,一个个往前顶,新入阁的又排在最后熬资历,

    假设首辅被贬了,又用了,等于说出去又回来,回来后变为首辅的次辅,还要退回次辅,

    入阁的阁臣仍觉得不稳,又加了条规矩,

    不是甲科不许入阁。

    朱元璋找来文学代笔,和朱棣设内阁时,都看明白了一件事,这些官员不能常设,要有临时性,可发展到后面,内阁就变成常设人员了。

    但,最搞得还是嘉靖,他的权术在伤害规矩,

    内阁的意见,都是由首辅整理起来,再交给皇帝,这般,也就是说,其余阁员的意见,都要先由首辅过目。

    嘉靖时,费尽心机往内阁插了个人,叫张璁。

    张璁或许知道的人较少,他是因大礼议而得到嘉靖赏识的,

    朱厚照死得时候,老根一个,没儿子没直系,于是嘉靖以藩王入统,嘉靖就想把自己的亲爹亲娘搞成太上皇和太后,大明没这规矩,遭到群臣反对,这时候张璁出现了,替嘉靖冲锋陷阵,

    嘉靖赏识张璁,把他弄进内阁,前面说过,阁员的意见都要交给首辅过目,嘉靖想和张璁建立直接联系,于是想出了一招,赐给张璁个小银牌,有这银牌的可以不经过首辅,直接向皇帝汇报,

    是不是很眼熟?

    和清朝皇帝让百官用密折都是一个路数。

    那给张璁都赐银牌了,别人也得赐吧,于是又是赐出好几个。

    结果,内阁成狼人杀了,人人都能向皇帝私自汇报,你还不知道别人和皇帝偷摸说什么了,于是内阁也不研究政事了,就成天研究怎么互相搞,

    嘉靖此举和清朝密折,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官僚体制如精密的机器,是要层层管理的,现在好了,谁都能和皇帝打小报告,等于说,官僚体制的架构崩溃了,

    官员心也不在处理政事上了,理政哪里比得上打小报告升职快?

    内阁本来是个极简单的制度,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