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3/7)

    想象一下,老中医一边在这些穴位上施展“点穴神功”,一边念叨着:“导腹中气热下已”,意思是引导腹部的热气往下走,把积滞的邪气都排出去。这画面,简直就像是在给身体做了一场高难度的瑜伽,既锻炼身体,又净化心灵。话说啊,有这么一种病,它专挑小腹这块风水宝地闹腾,让人疼得直不起腰,连大小便都成了奢侈。这病,古人给它起了个挺形象的名字——“疝”。为啥叫疝呢?想象一下,肚子里头好像有个调皮的小球,时不时就蹦跶出来,让你难受得紧。而这小球的“幕后黑手”,往往就是“寒”。寒气这家伙,一不留神就溜进身体,专找软肋下手,小腹就成了它的最爱。

    那么,怎么治这个小淘气呢?古人的智慧可不含糊,他们说了:“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得在咱们的小腹两侧,还有腰部那块骨头凸起的地方(大概就是现代说的环跳穴、气海穴、关元穴附近,以及腰阳关、命门等穴位周边)下针。这针法啊,讲究的是“多而深”,但别担心,不是让你扎成筛子,而是要让针感传达到位,直到感觉那股暖流(中医说的“炅”)在身体里流淌开来,嘿,这病啊,也就差不多该说拜拜了。

    想象一下,你正躺在古色古香的诊疗室里,老中医的手如同魔术师一般,银针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轻轻一捻一转,那股子寒气就像被阳光融化的冰雪,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有温暖和舒适。这过程,简直就是一场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对话,既神秘又有趣。

    再来说说这“筋痹”,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筋络出了问题。想象一下,你的筋肉突然变得跟木头似的,僵硬得连走路都成了难题,那滋味,可不好受。筋痹啊,其实就是筋脉受了风寒湿邪,或者是劳累过度,导致气血不通,筋肉失去了往日的灵活与弹性。

    治疗筋痹,古人的方法也是相当直接——直接刺激筋肉所在的部位。不过,这里有个讲究,得“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得找准筋肉上面的穴位,比如咱们常说的阳陵泉、承山、昆仑这些对筋肉有好处的穴位,然后轻轻下针,别扎到骨头上去。这针法啊,讲究的是个“度”,既要让针感渗透到筋肉深处,又不能伤了筋骨,得是那种“刚刚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