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3/8)
康同行。”

    黄帝听得入了迷,不禁感慨道:“岐伯啊,您这一番讲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咱们的身体里竟藏着这么多奥秘和力量!”

    岐伯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医之妙,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每一个穴位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比如,您若是想要提神醒脑,不妨试试按摩‘风池穴’,它位于后颈部,两侧风府穴的外侧凹陷处,轻轻一按,仿佛有清风拂面,让您精神为之一振。”

    话说啊,这背和心,它们俩就像是老朋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是这俩哥们儿闹别扭了,疼起来可真是要人命。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这背后的疼痛,往往跟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治疗这类毛病,得找准几个关键穴位,那就是“天突”和“第十胸椎”,哦对了,还有上纪和下纪。上纪呢,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中脘穴”,差不多在肚脐上面四寸的地方,是胃的老巢;而下纪,则是大名鼎鼎的“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是元气聚集的宝地。

    现在,咱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你的背和胸之间,好像有条调皮的绳子,一会儿左扯扯,一会儿右拉拉,搞得阴阳气血都不和谐了。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前后都痛,胸胁那里更是像被什么东西勒住了一样,喘气都费劲,晚上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更糟糕的是,可能还会感觉气短,甚至有一边身子特别疼。这时候,你的脉象也会跟着起哄,变得满满的,好像小溪突然变成了大河,还斜着往尻脉(也就是臀部到大腿后侧的经络)跑,然后一路网络胸胁,还支到心脏,穿过膈肌,上到肩膀,在天突穴那里汇聚,再斜着下到肩膀,最后和第十胸椎下面的经络交汇。这简直就是一场经络版的“迷宫探险”嘛!

    不过别怕,咱们中医有招儿治它!首先,咱们得给这位“经络探险家”指条明路,别让它再乱窜了。怎么做呢?当然是用上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针灸和按摩啦!

    对于“天突穴”,那可是个咽喉要道,位于胸骨上窝的正中央,轻轻一按,嗓子都跟着舒服。咱们可以用温和的手法,轻轻按摩或者艾灸这个穴位,帮助疏通气血,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至于“第十胸椎”,那可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