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三)(4/10)
它健健康康的。

    说到调养,古人讲究“药食同源”,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调整饮食和药物。这不,“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就是说啊,对付上面的寒气,咱们得来点苦的、热性的食物或药物,比如生姜、花椒这类,暖暖身子;中间的脾胃呢,得温和点儿,来点白术、党参,既不刺激又能健脾;下面的消化系统,同样需要温暖,可以用点茯苓、炙甘草之类的,既去湿又温和。这样一来,整个身体从上到下都被照顾得妥妥的。

    不过,咱们现代人可能对这些中药的名字有点陌生,别急,我来给你简单解释一下,并且咱们把古时候的重量单位也换算成现代的克,让你在家也能轻松diy。

    - 生姜:一块(约15克),切片煮水,喝上一杯,暖身又暖心。

    - 花椒:一小把(约5克),煮水泡脚,或者加到汤里,让寒气无处遁形。

    - 白术:10克,这可是健脾小能手,炖肉或者泡茶都行。

    - 党参:15克,补气圣品,和鸡肉一起炖,美味又滋补。

    - 茯苓:10克,祛湿小能手,煮粥或者做甜品,口感滑滑的,超好吃。

    - 炙甘草:5克,调和药性,还能润肺止咳,加到茶里或者汤里都不错。

    当然了,这只是个大概的方子,具体还得看个人体质和情况来调整。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得量身定制才行。

    说到脉象,这可是中医诊断的绝活之一。在古代,医生们通过摸病人的手腕,就能判断出身体哪里出了问题。比如,如果脉象紧而有力,那可能是体内有寒气;如果脉象沉而缓,那可能是脾胃虚弱。不过,咱们现代人嘛,学点基础的就好,比如正常脉象应该是“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节律均匀”。

    说起这乙亥年和乙巳年啊,简直就是自然界的“变脸大师”,它们玩起五行八卦来,那叫一个风生水起,让人眼花缭乱!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天空(上厥阴木),就像是春天的树木一样,生机勃勃,带着点清新的凉意(辛凉),仿佛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嘿,新的一年,清新开场啦!”但别急,好戏还在后头呢。

    中间这位“中少商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