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32章 功在当代(1/3)
    种玉蜀黍的地块比较远,还是郑里正在头前带路。

    张蔷一边走,一边与徐光启闲聊。

    “徐大人在南方种番薯,亩产多少?”她问。

    “回……”徐光启不知道如何称呼她才好,便拱拱手说道,“也要看土地肥瘦,好的地块,有一千五六百斤的,差的地块,能收上千斤。”

    跟后世的产量没法比,后世亩产四五千斤,经过培育的良种,亩产八九千斤,上万斤。

    考虑到这时代没有化肥,能达到这个产量,已经很不错了。

    “土豆的产量,与番薯差不多,”徐光启说,“只是土豆没有番薯清甜,人们不爱吃。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种番薯,不愿意种土豆。”

    想到后世那么多土豆食品,张蔷忍不住笑了:“那是人们没发现土豆的好处。

    土豆是一种可菜可粮的食物,煎、炸、煮、炖、烧,样样可为,等本……本人试过后,出一本土豆食谱,推广土豆的吃法。”

    徐光启本来低眉顺眼地,跟在她侧边往前走,闻言忍不住稍稍抬头,只看到她帽沿下,口罩上方,那飞扬的眉眼里,满是笑意。

    他连忙低下头,也不敢问她是从哪儿知道的这些吃法,只好附和道:“那敢情好,下官拭目以待。”

    就听张蔷又说:“番薯、土豆、玉蜀黍,都是佛朗机人,从新大陆带回来的新作物,这几种作物,比大明传统的水稻、小麦、菽类的产量要高得多。

    而且,这三种作物,在大明南北地区,都能种植,特别值得在北方干旱地区推广……

    近年来,西北地区旱灾越来越严重,正该早日推广番薯和土豆这两种作物,早一年推广,就多救活一批人,徐大人以为如何?”

    徐光启没想到,这位后宫里的贵人,对这三种新作物的评价,如此之高,眼光比他这个士大夫还看得长远。

    听见问他,忙拱手道:“……说得是,下官惭愧,能力有限……”

    张蔷叹了口气:“凭徐大人一人之力,是做不成这件事的,听说南方的福建广南地区,种植新作物的农民越来越多。

    要想在北方推广这三种作物,就需要从南方引种,到北方试种、选育,等新作物适应北方的气候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