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由本地流民、山中马贼、南下的蒙古人组成的山匪,治得服服帖帖。
北边那群人的出身,跟他们差不多,只不过北边那位头领,铁枪张三,一听就不是真名,据说是边军出身,因为得罪了上官,为了活命,不得不逃亡。
他队伍里,有逃亡的边军,更多的是失去了牛羊牲畜,从张家口进内地来讨生活的蒙古人。
听说官军来了,铁枪张三派人来与大刀关二商量,准备合兵一处,共同抵抗官军。
“二叔,您觉得张三的提议如何?”关二摩挲着手里明晃晃的大刀,问羽扇子。
羽扇子摇着一把蒲扇,摇头晃脑地道:“不妥……不妥,大当家的,你听老夫仔细讲来……”
读书人就是麻烦,啰里吧嗦的,关二耐着性子,只他二叔道:“官军只有一支,而我义军有两支,咱们两支义军,正该分居两处,行围魏救赵之策。”
另外几位头领不耐烦了,催促道:“羽扇子,别掉书袋了,快快讲出来吧,真是急死个人!”
羽扇子把大蒲扇一收,真似一位运筹帷幄的军师,道:“简单来说,官军攻打北边队伍的时候,咱们南边的队伍,就出山袭扰保定、定州、真定周边,动静闹得越大越好,促使官军从北边撤军……
反之亦然,官军攻打咱们的时候,让张三的队伍,出山奔袭易州、涿州一线,这样,官军难以两头兼顾,连跑几次,必成疲惫之师。
到时候,我两支队伍,同时出山,一南一北夹击官军,以官军的尿性,必败……咱们也替丁大人,出一口恶气!”
众头领听了,纷纷点头,大赞“妙计”,关二担心地问:“二叔,要是官军分为两支队伍,同时进攻我们,怎么办?”
羽扇子摇起大蒲扇,不屑地道:“合则力强,分则力弱,他要是真敢分兵,凭咱们两支队伍的实力,未尝不能与官兵一战!”
有头领提议道:“大当家的,要不,咱们撤吧,不与官军硬拼,山里还有咱们的父母妻儿呢……”
关二还没有答话,羽扇子用大蒲扇往西北边一指,训斥道:“撤?往哪里撤?北边是宣府镇的边军,西边是山西镇的边军?在下就问问,你们是愿意撤出去与边军对上?
还是愿意与